【糖尿病飲食】糖尿病成因、症狀、控制血糖4大黃金法則 糖尿病是港人常見的慢性疾病次一。據香港糖尿聯會所指,全港約有七十多萬人患糖尿病,十個當中就有一人是糖尿病患者。糖尿病人吃啖飯也要三思,很多食物也碰不得。究竟糖尿病的飲食有甚麼需要注意? 莫非只能吃病人餐?本文將與你一起拆解糖尿病的成因、症狀、飲食法則。 糖尿病成因 糖尿病是一種屬於內分泌失調的代謝疾病,其主要成因是身體胰島素分泌不足 ,或體內對胰島素產生抗拒 ,或兩種現象同時出現而導致血糖過高、碳水化合物、脂肪及蛋白質的代謝紊亂。 目前醫學界仍未完全理解糖尿病的成因,但以下因素卻會增加患上糖尿病的風險: * 過重或肥胖 * 缺乏運動 * 某些藥物或疾病,令胰臟受損,影響胰臟分泌胰島素的功能 * 年齡增長 – 患者大多在45歲後出現糖尿病 * 家族遺傳 – 家族中有糖尿病患者 糖尿病不能吃哪些食物? Team Circle 20 Mar 2023 · 6分鐘
Bruce Willis患失語症結束演藝生涯 一文看清失語症成因及症狀 著名演員布斯韋利士 (Bruce Willis)因確診患上失語症,認知能力受影響,由家人代為宣布退出影壇。Bruce Willis 曾演出一系列經典動作電影,包括《虎膽龍威》、《罪惡城》及《轟天猛將》等等,其《鬼眼》中的角色更為人熟悉。其演藝生涯長達42年,突然息影令一眾影迷感到惋惜,同時引起大家對失語症的關注。 失語症是什麼? 失語症最常見的病因是由中風所引起,另外腦腫瘤、腦外傷及神經有關疾病也會引發失語症。失語症患者在說話、閱讀或書寫上,會出現表達能力的障礙。 失語症會有什麼症狀? 失語症症狀可分為下列幾種: Team Circle 1 Mar 2023 · 3分鐘
【睡眠窒息症】頸肥短、吊鐘過長也較易患有睡眠窒息症!即看你是否高危者 晚晚沒覺好訓,全因身邊鼻鼾聲不斷?鼻鼾的產生是由於上呼吸道的軟組織過分放鬆,使呼吸道收窄,並產生震動。如果呼吸道被完全阻塞時,便會形成窒息,所以睡眠窒息症患者會有嚴重鼻鼾。睡覺時會打鼾的人有50%會患有睡眠窒息症。 若睡眠時呼吸停止持續十秒、每小時窒息10次以上,便可定義為睡眠窒息症。香港有10萬人為睡眠窒息症患者,更有4%的男性及2%的女性罹患此症。 如何知道自己是否患有睡眠窒息症? 對著鏡子張開口伸出舌頭,看看吊鐘是否被舌頭蓋著。如果舌頭完全蓋過吊鐘,那代表你很有可能患有睡眠窒息症。你亦可聯絡CircleDNA進行基因測試,了解自己是否睡眠窒息症的風險者。 怎樣才算是嚴重睡眠窒息症? 睡眠窒息症分為三級,包括輕度(每小時窒息5至15次)、中度(每小時窒息16至30次) Team Circle 1 Mar 2023 · 4分鐘
【女性常見健康問題】解決M到頭暈、膠原流失的所需營養素 趁著3月8日婦女節,不妨關注自己和身邊女性的健康。「女人唔補好易老」這句不是毫無根據,補養不一定是要靠補品,補充營養素才是養生之道。女性經常說要補鈣,除了鈣以外,還要注意什麼?原來不同年紀所需的營養素各有不同。其中鐵質、維他命B12、鈣、維他命C是女性不可或缺的健康元素,有助解決常有問題。有些人先天會更缺乏某些營養素,若想知道自己是否屬於以上一群,可進行CircleDNA基因測試了解更多。 【20-40歲女性】M到出血過多導致頭痛頭暈? 許多女性經血量過多有機會是因為血紅素過低,可透過補充葉酸和鐵、B6、B12製造更多紅血球。 * 葉酸 功用:有助紅血球製造、協助造血、神經系統發展;孕婦尤其要注意, Team Circle 22 Feb 2023 · 5分鐘
【心臟病】日坐6至8小時早逝風險增13% 4大關鍵預防心臟病 心臟病為本港第三位致命疾病,本港現時有逾30萬名心臟病患者,僅僅2021年便有逾6,600名港人死於心臟病。香港心臟專科學院調查結果發現,近9成受訪者最少患三高的其中一高,即高血糖、高膽固醇或高血壓。三高是引發心臟病的高危因素,所以三高患者要特別留神! 心臟病和冠心病有何分別? 冠心病是最普遍的心臟病,因心臟病發而暴斃的人大多屬於冠心病患者。心臟病種類有很多,包括先天性心臟病、風濕性心臟病、心瓣性心臟病、原發心肌病及冠心病等。冠心病主要是供應心臟血流的冠狀動脈,因為脂肪逐漸堆積而導致血管變窄或完全阻塞。 做運動會誘發心臟病? 坊間謠傳說運動會誘發心臟病,但相反做運動的好處遠遠大於壞處,運動可降近7成心血管疾病致命風險。 男性較易患上心臟病? 男性因心臟病致死的風險比女性高1.6倍。主要是因為女性荷爾蒙具有保護心臟的功效,所以20至49歲女性患心臟病的機會普遍較低。但女性在更年期後, Team Circle 1 Feb 2023 · 6分鐘
【中風】7大中風先兆你要知!黃金3小時急救指南 中風是本港第四大「致命疾病殺手」,僅次於癌症、肺炎及心臟病。在2021年,腦中風在香港便奪去3,126人的生命,更可導致患者出現癱瘓、失去知覺、語言障礙、記憶力與思考能力受損,造成永久殘障或失去自理能力。 中風是當腦部血管受到阻塞或爆裂,令養分和氧氣到達不到腦部,導致受影響的神經細胞因而壞死,產生各種神經症狀。大家覺得中風是突發性疾病,但原來中風也有跡可尋!如想保障自己和家人的健康,便要了解中風先兆及急救方法。 7大中風先兆你要知!切勿輕視頭痛 雖然很多患者在中風前都不會出現中風先兆,不過也有部分患者事前會出現「小中風」。小中風症狀與中風相似,但一般只維持約2至15分鐘。過往有研究發現,20至30%小中風患者日後會出現更嚴重的中風, Team Circle 27 Jan 2023 · 4分鐘
【球王比利逝世】82歲球王比利患腸癌逝世 食燒味、常便秘及患有瘜肉屬腸癌高危一族 足球界傳奇人物巴西「球王」比利(Pele)於2022年12月30日不敵癌魔逝世。比利於2021年發現患有結腸癌,並已切除腫瘤。不幸地癌症擴散至肝和肺,導致多個器官衰竭而病逝,終年82歲。 結腸癌是大腸癌的一種,大腸包含著結腸、直腸和肛門。事實上,大腸癌是香港第二位最常見的癌症。在2019年,香港便有5,556人患上腸癌,佔本港癌症新症總數的15.8%。做身體檢查時,大家常說要檢查是否有瘜肉,正正因為瘜肉是大腸癌的最大前兆! 為何瘜肉是腸癌前兆?腸癌是怎樣形成? 癌症是由於身體細胞生長失去控制,令這些細胞異常生長並形成惡性腫瘤,甚至擴散到身體其他部位而造成損害。大腸黏膜層的良性組織異常地增生,便會形成大腸瘜肉。 Team Circle 26 Jan 2023 · 5分鐘
【Dry January】酒精敏感一定是出紅疹?酒精敏感測試、症狀、後果 Happy hour、公司春茗、生日派對、約會小酌,飲酒可是社交少不免的活動。但飲酒後滿面通紅,甚至全身出疹,總是令人尷尬。有人說這是酒精敏感的現象,到底怎樣才算是酒精敏感?真正的酒精敏感又有何症狀?以下為大家一一拆解。 為何有人會喝酒後面紅? 酒後臉紅絕對不等於新陳代謝快!酒後面紅是表示肝臟第一階段解毒功能很好,很快將乙醇代謝成乙醛。但因為身體缺乏代謝酒精的ALDH2基因,所以第二階段解毒功能較差,無法將乙醛代謝為乙酸,導致乙醛滯留體內太久,產生酒醉的症狀。 如果你喝很少便會血管擴張、皮膚發紅、心跳加速,甚至感到頭痛、頭暈、想吐、宿醉等,你很大機會患有酒精不耐症。 Team Circle 3 Jan 2023 · 4分鐘
小寒6大常見疾病你要知【內附養生貼士】 在香港氣象記錄中,小寒比大寒更為寒冷,可說是最寒冷的節氣。天氣寒冷特別易生病,更易誘發6大常見疾病,包括關節痛、頸椎病甚至是心腦血管等疾病。 甚麼時候是2023年小寒? 小寒是二十四節氣中第二十三個節氣,每年在新曆1月5至7日之間。2023年的小寒是1月5日。 小寒6大常見疾病 小寒常見疾病1 | 中風 溫差變化大容易超出人體生理調節範圍,造成血管阻塞或出血,引致腦中風。一天當中最容易發生中風的時間點有兩個,分別是清晨以及洗澡時。 * 起床時不要過急 * 適時補充溫開水,暖身之餘亦可避免血液過度黏稠而增加腦中風機率 * 洗澡時避免冷熱交替太快,建議可先用溫水洗腳,讓身體慢慢適應溫度變化 小寒常見疾病2 | 心肌梗塞 身體在低溫狀態,血管會收縮,容易引致血管阻力和血壓上升。 Team Circle 3 Jan 2023 · 4分鐘
【疫下旅行需知】旅行前5大準備事項+中途不幸確診處理方法 (2023年1月7日更新) 【入境檢疫取消0+3/黃碼】隨着防疫措施放寬,大家已經急不及待出發到日本、韓國、泰國等熱門國家。雖然政府已取消黃碼和0+3限制,但外遊還是有很多事情要注意。以下是出發前和回港的懶人包,記得做足準備才出發! 取消0+3/黃碼 | 出發前注意事項 出發前注意事項 1:留意各國入境條件和措施更新 各國的防疫政策不斷更新,記得出發前先行檢閱該區的官方網站。以下是熱門國家現時的措施,最新資訊以政府官方網站為準。 * 日本:需要透過「Visit Japan Web」網上提交健康申報表, Team Circle 22 Dec 2022 · 5分鐘
為何骨折是老人殺手?一文睇清骨折症狀、預防和治療 對於老年人來說,骨折比癌症更致命!為什麼年紀大會容易骨折呢?因為骨質密度隨年齡增加而愈疏鬆。骨質疏鬆症是因骨質由骨骼往血液移動,當骨頭內孔洞增大,呈現出疏鬆現象,骨骼便會逐漸變得脆弱,容易引起骨折。 Team Circle 2 Dec 2022 · 5分鐘
姜濤十字韌帶斷裂 | 十字韌帶斷裂的原因、症狀、手術、後遺症 MIRROR成員姜濤近日因參與籃球賽扭傷時觸及舊患,最後證實需要進行手術。姜濤入行前右腳曾斷韌帶,一直受腳患問題困擾。事實上,身邊經常有朋友因十字韌帶或半月板撕裂,而需要進行手術。到底甚麼會導致十字韌帶撕裂?甚麼情況才要做手術? Team Circle 2 Dec 2022 · 5分鐘
多汗症原因|手汗、腳汗、體臭、臭狐可以根治嗎? 夏天一出街便全身濕透?手汗多到不敢握手?因為怕腋下有異味而不敢舉手?你可能患有多汗症。事實上,全球約百分之二人患有多汗症 ,患者自青春期開始便會部位性流汗特別多,最常見的是手掌、腳掌、腋下及面部。 Team Circle 24 Nov 2022 · 5分鐘
尿頻、口渴、傷口遲遲未癒合?你可能已患有糖尿病!【糖尿病前兆、成因、預防方法】 經常聽到糖尿病會引致失明,甚至截肢。到底糖尿病是否這麼恐怖?糖尿病真的是小便含有血糖嗎?現時全球有4.2億人患有糖尿病,每年更有150萬人死於糖尿病,成為全球共同面對的健康問題。 Team Circle 10 Nov 2022 · 5分鐘
癌症可以分為幾多期? 良性腫瘤未必算癌症? 據香港癌症資料統計中心 2019 年的數字,癌症新症有逾 35,000 宗,當中死亡個案超過 4 成。究竟醫學界如何定義癌症?癌症期數分幾多?Bowtie 醫療團隊即時為你詳盡解釋。 Team Circle 26 Oct 2022 · 3分鐘
比起傳統癌症指數,基因測試更能追蹤癌症治療成效? 癌細胞在生長過程中會有副產物,或間接影響其他身體器官製造不同的物質,而這些物質又可稱為「腫瘤標記」或「癌症指數」,可用作偵測癌症患者腫瘤標記濃度高低,以往常被用作追蹤癌症治療成效,或癌症復發情況。 Team Circle 26 Oct 2022 · 4分鐘
【乳癌真實個案】世界各地的KOL分享真實故事 乳癌是全球女性的頭號癌症殺手!每8位女性就有1位會患上乳癌。根據世衛研究顯示,80%的疾病和癌症是能透過改善飲食及生活習慣而預防。 Team Circle 18 Oct 2022 · 4分鐘
男性也會患上乳癌嗎? 男士乳癌高危者 乳癌是香港女性頭號癌症,但絕對不是女性專屬!男性患乳癌的機率雖然比女性低,但因為乳房構造的關係,癌細胞擴散得更快,死亡率也高於女性。男士往往較遲發現患癌,以至延誤診治。 Team Circle 18 Oct 2022 · 5分鐘