心臟病為本港第三位致命疾病,本港現時有逾30萬名心臟病患者,僅僅2021年便有逾6,600名港人死於心臟病。香港心臟專科學院調查結果發現,近9成受訪者最少患三高的其中一高,即高血糖、高膽固醇或高血壓。三高是引發心臟病的高危因素,所以三高患者要特別留神!
心臟病和冠心病有何分別?
冠心病是最普遍的心臟病,因心臟病發而暴斃的人大多屬於冠心病患者。心臟病種類有很多,包括先天性心臟病、風濕性心臟病、心瓣性心臟病、原發心肌病及冠心病等。冠心病主要是供應心臟血流的冠狀動脈,因為脂肪逐漸堆積而導致血管變窄或完全阻塞。
做運動會誘發心臟病?
坊間謠傳說運動會誘發心臟病,但相反做運動的好處遠遠大於壞處,運動可降近7成心血管疾病致命風險。
男性較易患上心臟病?
男性因心臟病致死的風險比女性高1.6倍。主要是因為女性荷爾蒙具有保護心臟的功效,所以20至49歲女性患心臟病的機會普遍較低。但女性在更年期後,女性荷爾蒙分泌減少,女性患病的風險便與男性相若。
誰是心臟病高危者?
研究顯示,每天坐 6 到 8 小時的人早逝和心髒病的風險增加 12-13% ,因為血管較易堵塞。長期容易疲累、有家族病史、抽煙、喝酒也是高危人士。心血管病發作高危時間是早上 5 點-9 點,因清晨氣溫低,身體起床立刻接觸到冷空氣,導致血管壓力增加,容易造成中風及猝死。
心臟病高危因素
1. 家族病史: 家中的直系親屬,曾有猝死或心腦血管病史。
2. 腦血管疾病患者: 冠心病、心臟瓣膜病、心律不整及腦血管疾病患皆為高危險族群。
3. 具有數項高風險因素:
- 高血壓
- 糖尿病
- 高血脂
- 肥胖
- 吸煙
- 酗酒
- 工作壓力大
- 缺乏運動
- 不良飲食
4. 有心臟病前兆: 近期突然發生無原因的胸痛、胸悶、出汗等現象,需要提高警覺。
除了以上因素,原來我們的基因也會提示我們是否高風險人士,聯絡CircleDNA進行測試便一清二楚。
心臟病通常通常是突發性,毫無預兆?
心臟病先兆和症狀
冠心病是其中一種最常見的心臟病,患者可以出現下列與心絞痛有關的症狀或表現。
- 心絞痛:通常在進行劇烈運動,或體力勞動後,包括上樓梯出現心絞痛
- 患者可能會形容為胸口痛,即感到胸口有被壓迫的感覺
- 痛楚可能會擴散至手臂、肩膀、頸部和下顎,休息後會有所好轉
- 容易氣促
- 臉色蒼白、流汗或身體虛弱
如出現心肌梗塞,情況嚴重,有可能出現下列症狀:
- 心律紊亂
- 劇烈胸口痛
- 呼吸困難
- 暈眩
- 出汗
- 面色蒼白
- 噁心、嘔吐或消化不良
- 四肢無力
- 身體虛弱
預防心臟病最直接是減重!

肥胖是最容易令血管堵塞,所以健康飲食與適量運動是最有效降低心臟病患病風險。另外煙酒也是碰不得,因為兩者也會加重心臟負荷。
1. 戒煙戒酒:煙草中的化學物質如尼古丁等會減少血液中的含氧量,加重心臟負荷。長期飲用大量酒精也會破壞心肌細胞,導致心臟衰弱。
2. 養成健康飲食習慣:減少進食油炸食物、烘焙食品、零食等高熱量食物,避免脂肪積聚,增加心臟負擔。脂肪斑塊聚積在血管內壁,會導致阻塞血管通道,減低血液流量,引發冠心動脈受阻塞。
3. 恒常適量運動和控制體重:超重會導致心肌肥大,更有機會引發心肌病。可定期進行運動來減脂增肌,包括慢跑及重訓等,有助減輕體重和加速血液循環。
4. 爭取充足休息,避免精神緊張。
5. 進行基因測試了解心臟病風險,CircleDNA的測試涵蓋10多份有關心臟健康的報告,還額外有500多項基因見解!
有關報告包括:
- 心臟病
- 心房顫動
- 早發型心肌梗死
- 致心律失常性右心室心肌病
- 擴張型心肌病
- 肥厚型心肌病
- 兒茶酚胺能多形性室性心動過速
- 長QT綜合症
- 布魯蓋達氏症候群
- 短QT綜合徵症
通波仔搭橋手術是什麼?
治療冠心病的方法主要有兩種,分別是藥物治療和心臟手術治療。
1. 藥物治療:藥物的功能是減少心臟耗氧量,令心跳減慢,降低血壓或擴張冠狀動脈,令血管得以擴張。
2. 心臟手術治療:常聽說的搭橋手術是從病人的腿或胸處抽取血管,接駁阻塞的血管,讓血液自新接駁的血管分流繞道,避過阻塞的部份。或是利用心導管探入冠狀動脈,當導管到達狹窄或塞處,導管前端的氣球會膨脹,令血管收窄的地方擴張,使血液流通更暢順。